(一)開機前檢查

設備外觀檢查:查看設備表面是否有損壞、異物等情況,確保設備整體完好無損。

電源及線路檢查:檢查電源線是否連接正常,有無破損,同時檢查設備的接地是否良好,避免漏電等安全問題。

(二)開機操作

按下電源開關,啟動印刷品檢機。等待設備進行自檢,自檢過程中設備會對各個部件進行檢測,確保設備正常運行。

(三)參數設置

產品規(guī)格參數:根據要檢測的印刷品的尺寸、厚度等規(guī)格,在設備上設置相應的參數。例如,如果印刷品為A4紙張大小,就在設備上選擇對應的A4尺寸選項。

檢測標準參數:設置印刷品的檢測標準,如顏色偏差范圍、套準精度、圖案完整性等。這需要根據具體的印刷品質量要求進行設定。

印刷品檢機的操作,印刷的基本工藝流程

(四)印刷品放置與檢測

將待檢測的印刷品整齊地放置在品檢機的傳送帶上,確保印刷品能夠平穩(wěn)地通過檢測區(qū)域。在傳送過程中,品檢機通過光學傳感器、攝像頭等設備對印刷品的顏色、圖案、文字等進行檢測。

(五)檢測結果處理

合格品處理:如果印刷品被判定為合格品,設備會自動將其傳送到合格品收集區(qū)域。

不合格品處理:對于檢測出的不合格品,設備會發(fā)出警報信號,同時將不合格品傳送到專門的不合格品收集區(qū)域。操作人員可以對不合格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,如確定是重新印刷還是進行修復。

(六)關機操作

當檢測工作完成后,先停止印刷品的傳送,然后關閉品檢機的電源開關。

二、印刷的基本工藝流程

(一)原稿的選擇或設計

原稿是印刷的基礎,根據印刷的目的和要求選擇合適的原稿。原稿可以是文字原稿、圖畫原稿、照相原稿等。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原稿的設計創(chuàng)作,例如使用圖形設計軟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圖文稿件。

(二)原版制作

對原稿的圖文信息進行處理,制作出供曬版或雕刻印版的原版。例如,在進行數碼印刷時,將設計好的電子原稿進行色彩調整、分辨率設置等處理,以滿足印刷要求。

(三)印版曬制

用原版制出供印刷用的印版。例如在傳統的膠印中,利用原版制作出PS版(預涂感光版),通過曝光、顯影等工藝,將原版上的圖文信息轉移到印版上。

(四)印刷

印刷機準備

開機前檢查:開機前要檢查機器,尤其是滾筒與滾筒中間的接合處、滾筒的缺口部位等,清除雜物;檢查水斗和墨斗輥是否有雜物,墨斗輥和墨斗刀片之間是否過緊;檢查重要部件(如遞紙牙,收紙鏈條等)是否有松動現象;清除輸紙板上、墨路兩邊的墻板上、收紙部位的蓋板上、腳踏板上等不安全物品。檢查后用手盤車,若受力不均勻應詳細檢查,再點動機器,異常則停機檢查。

開機運轉:開機前按鈴提醒周圍人員,人員較多時鈴聲應長些,按運轉開關前另一只手放在緊急停鎮(zhèn)開關上,依據機器聲音判斷是否異常,異常則緊急停車。

上水、上墨:根據印品確定上水、上墨量,一般略大于實際需要量。上水時避免水倒在水箱或水斗外,上墨時使墨靠近墨斗刀片和墨斗輥最下部,去除墨桶里的墨皮及雜質,上水、上墨多在停車時進行。

上版、上橡皮布:橡皮布事先安裝好,通過手彈聽聲音判斷安裝是否合適;上版前詳細檢查印版。

勻水、勻墨:開動機器使水、墨進入水、墨路并打勻,墨量不足可壓墨斗,水、墨打勻后先讓印版表面上水,再上墨,根據水的反光或糊版情況調整水量。

對規(guī)矩線:用與待印白紙基本一致的找規(guī)矩紙(如廢印張里的白紙)對規(guī)矩線,通過拉版、借滾筒、借規(guī)矩等措施使規(guī)矩準確,對于多色套印要選定基準規(guī)矩線,拉動其他印版使其與之重合并借前規(guī)使規(guī)矩達到要求。

套印精度分析:套印精度受機器精度、原材料性能、操作人員技術等因素影響。

油墨轉移:將印版安裝在印刷機上,利用輸墨系統將油墨涂敷在印版表面,由壓力機械加壓,油墨便從印版轉移到承印物上,復制出大量印張。

(五)印后加工

印刷后的印張需要經過印后加工才能成為最終的成品。常見的印后加工工藝有:

裝訂(膠裝、精裝、騎馬訂、平訂、簡裝、粘面):根據印刷品的類型和用途選擇合適的裝訂方式,將印刷好的紙張裝訂成冊。

覆膜(亮膜、啞膜)、上光、過油(局部、全部)、UV(局部、全部):這些工藝可以增加印刷品的光澤度、耐磨性等,起到保護和美化印刷品的作用。

普通悶切(直角、圓角、圓、橢圓)、異形悶切、燙金(金、銀)、起凸:用于對印刷品進行形狀切割、添加燙金效果或使圖案凸起等裝飾性加工。

裱糊(信封、回手提袋、包裝盒、精裝書封皮、卡盒):將印刷品粘貼在其他材料上,制作出各種包裝或封皮等產品。